13670224348

微信扫码

一对一咨询

标杆考察咨询

标杆考察_企业管理,不能丢了“理”
发布时间:2020.07.22 | 发布人:

     在国有企业,最近十来年有一个叫“管控”的词,它的使用频率逐步超过了另一个传统词——“治理”。那么,从“管控”得宠,“治理”被冷落,我们看到了什么呢?


    由于国有企业通常层级多、摊子大,把它控制好,当然是第一要务。国有企业领导人最大的担心是失控,“不失事”是第一位的,是“干成事”的前置前提,这是有普遍共鸣的。所以,“管控”应运而生,不仅挂在嘴边,还要实其实在落地,成为一种治理风格。

15905460445276ncmmg.jpg

    那么,长时期抓管控,治理的“理”字被丢一边,意味什么呢?


    ①丢掉的“理”是原理。在一些专业治理中,不再把专业原理放在首要位置,而是时常把领导的意图、上级的满足、单位的荣誉放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,无需再静心搞原理研究,使得专业步队的专业水平下降,听从水平进步。专业部分的专业上风丧失、专业天职丢失,沦为事务型、跟班型,而非“顾问部”。


    ②丢掉的“理”是调理。调理意味着对本专业的精耕细作、不断改进、精调细养,但是现在看到的图景,更多的是急匆匆。专业文件的出台来不及做专业的调研、专业的讨论。在本专业条线内部,上下级之间沟通,少了专业语言,催赶进度,以知足企业领导层的要求成为常态。


    ③丢掉的“理”是情理。在治理行为中,更看中指标、重大工程,满脑子都是事,也意识到事靠人干,但对人心层面的东西想得少。对整个步队的情绪关注得少,对组织行为模式研究得少,一些重大业务重组、重大战略转型、重大工程推进,相关的“人心”预备被忽略。即使日常业务,也习惯于结果导向,“我无论过程,我只看结果”成为一些治理者的常用工作语言。


    ④丢掉的“理”是梳理。梳理,是要对一个企业内部不同地区、不同专业、不同层次的工作要素进行具体的分析,区别对待。丢了梳理之后,更多的是搞一刀切,按均匀值看题目,同一政策步调,哪怕各地政府有明确的划定,也要拿团体的内部划定同一之。

15913394035436zbaap.jpg

    “管”字与“控”同盟后,给团体化大国企带来的正面结果是不容否认的,但也要熟悉“控”字的弊端,否则会不知不觉加重“大企业病”,会使企业治理走向另一个极端。


    ①管控带来的集中、集约,固然在避免基层分散性风险、进步经济效益上,有其显著的合法性,但是,跟着权力上收,天然就会泛起集中化的风险,把小风险点汇聚成了大风险点,层次越往上越轻易泛起大的风险。至于集中集约、分权授权这两种类型的治理风格,哪种更能避免违纪违法风险,这不能简朴下结论,还要看风格背后的实际治理水平。


    ②跟着权力的上收,基层的责权分歧错误等状态显著,任务压力加大,但对资源又不能及时作出调配,“面临敌人的一线指挥官不能呼叫炮火”,轻易泛起听命于上级的消极应付心态,僵化的执行状态,使得基层治理者眼睛向上,而不注重基础治理,不注重自己内部的调理。


    总之,一个大型企业,就比如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的大家庭,怎么当好太爷爷是一件很费心的事情。但总体上有几个原则:


    一是曾孙子孙媳妇家天天吃什么、天天穿什么、怎么教育他们的娃娃,这些事情,太爷爷要放手,更不要给曾孙家搞日常物资同一采购、配送。


    二是必需关注家族的生物基因纯正、文化基因纯正。家规家训必需遵守,传种接代过程不能有外部雄性基因参与。


    三是枢纽指标要考核(日常用度统筹不能断,逢年过节孝顺不能停)。


    捉住了上面三条,“太爷爷”不累,基层又有活力,何乐而不为呢?真要哪里出了风险点,再上手段呗:家法侍候!

858
成功案例